做鼻內鏡檢查會感覺疼痛嗎?
鼻內鏡檢不會造成疼痛,當有需要時,醫師會進行局部麻醉的安排,以降低檢查時可能帶來的不適感覺與疼痛感。日期為2024年1月23日。
胃部息肉進行切除手術後會不會感到疼痛呢?
大多數息肉均會採用內視鏡進行息肉摘除手術,受檢者在過程中毫無感覺,亦不會感到疼痛,術後即可返家,無需住院,並進行後續門診跟進治療。①請於術後半小時至一小時間等待吞咽反射恢復後再進食。②術後喉部可能偶有疼痛或不適感,但通常在2-3天後會逐漸消退,可使用生理鹽水漱口以緩解不適。內窺鏡
進行完大腸鏡檢查後能否上班?
通常而言,病人在接受檢查後便可恢復日常的飲食習慣,然而,重返工作崗位及進行日常活動則建議延至次日。以下為大腸鏡檢查後可能呈現的正常反應,以及需警惕的風險情形。進行大腸鏡檢查後的大約兩至三小時內,病人可能會有脹氣、排氣或是腹部疼痛的症狀,建議適度步行,有助於減輕這些不適感。另外,進行大腸鏡檢查後的首次排便時,糞便中可能會帶有血跡,或是直腸有出血現象。日期為2023年7月12日。
年輕族群是否可能患上結腸癌?
年輕族群大腸癌病例 僅兩成源自家族病史
所謂「年輕族群大腸癌」係指年齡在50歲以下即罹患該病症的患者,約占整體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十分之一。本院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對象中,亦發現有不少青壯年個案確診為大腸癌。根據醫學研究結果顯示,年輕族群大腸癌病例中,僅約兩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,其餘病例的成因仍屬未知,可能涉及的詳細因素涵蓋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等。
腹腔鏡手術是否存在風險?
問:進行腹腔鏡手術會有風險嗎?答:除非您的心肺功能有所欠缺,或對麻醉劑存在過敏反應,否則該手術的風險程度與過去採用的開腹手術大致無異。
如何促使血管瘤縮小?
當前並無藥物可使肝血管瘤完全消退。同時,亦無任何藥物能有效調控其成長速率(實際情況為,血管瘤大多數並不會增大,僅約十分之一的個案會有增大情形,且增大速度異常緩慢)。在診療實務中,唯有極少數的血管瘤,或因其所處位置特殊,或因尺寸過大有破裂風險,才需考量進行手術摘除,否則,一般情況下的血管瘤並不需進行治療。
為何進行胃鏡檢查時需進行組織切片?
胃鏡檢驗能提供最精確的病變定位及組織樣本切片,其在診断上的敏感度與專一性相比其他檢驗方法更為優勝。對疑似病變進行病理樣本切片,能使胃癌的確診率由70%提升至98%。再者,有5%的胃癌病例在胃鏡下難以與良性胃潰瘍作出區分,故即便是小面積的胃潰瘍亦需進行積極的切片檢驗。日期為2014年9月23日。
腸胃鏡應該多久進行一次檢查?
陳信佑醫生強調,當前國內醫療界提出建議,倘若個體在進行大腸鏡檢測後未發現息肉,且年齡偏輕、飲食習慣良好且無家族病史,則可在五至十年後再次進行大腸鏡檢測。然而,若存在以下任一狀況,則建議下一次大腸鏡檢測的間隔不應超過三年:息肉數量超過三顆、任意一顆息肉直徑超過一公分、息肉組織具有高度的惡性,例如呈現絨毛狀的絨毛腺瘤、息肉已發生病變,或是息肉細胞存在高度化生不良等情況。此建議發布於2023年11月17日。
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會有風險嗎?
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時會採用全身麻醉方式,該過程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為病人施行全身麻醉,隨後再以無痛的手段執行大腸鏡檢查。這樣的檢查手段能有效減輕檢查時可能帶來的疼痛與不適感,然而,全身麻醉本身伴隨著一定的風險,且在極少數情況下,若檢查中發生了腸道受損或穿孔的情況,病人因為處於無知覺狀態,將無法即時察覺並作出應對。
結腸息肉摘除後就萬事大吉了嗎?
大腸腺瘤切除手術後,初期大腸癌的康復比率近乎百分百,這是否等同於不會有任何復發風險?梁超程指出,九成五大腸癌病例源自大腸腺瘤(腺瘤樣息肉)的演變。一旦大腸癌在早期就被檢測出來,並經由手術切除後,其康復比率幾乎達到百分百,然而,康復比率近乎百分百並不等同於絕對不會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