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為什麼需要骨髓抽針?
骨髓抽針(又稱骨髓穿刺)是一種常見的醫學檢查,主要用於診斷與血液相關的疾病。許多患者初次聽到「抽針手術」時,可能會感到緊張或困惑,尤其是對「抽針是什麼」缺乏了解的人。事實上,骨髓抽針是透過抽取骨髓液或骨髓組織,幫助醫生判斷患者的健康狀況。
1. 診斷血液疾病:骨髓抽針是診斷白血病、淋巴瘤、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血液疾病的重要工具。根據香港血癌基金會的數據,每年約有500例新確診的白血病患者,其中骨髓抽針是確診的關鍵步驟之一。
2. 評估骨髓功能:骨髓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,若患者出現貧血、血小板異常或白血球異常等症狀,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骨髓抽針,以評估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。
3. 監測治療效果:對於已經確診血液疾病的患者,骨髓抽針可用於監測治療效果,例如化療後骨髓的恢復情況。這項檢查能幫助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 抽針手術
值得注意的是,骨髓抽針與「胸部抽針」不同,後者通常用於肺部組織的採樣,而骨髓抽針則專注於骨髓的檢查。兩者的適用範圍和操作方式均有差異。
二、骨髓抽針的流程
骨髓抽針的流程可分為術前評估、術中過程和術後觀察三個階段。了解這些步驟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焦慮,更好地配合醫生完成檢查。
1. 術前評估:醫生會先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,確保抽針過程中不會因出血過多而引發併發症。此外,患者需告知醫生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或其他健康問題。
2. 術中過程:骨髓抽針通常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,常見的抽針部位包括骨盆後方的髂骨或胸骨。醫生會使用特殊的穿刺針抽取少量骨髓液或組織,整個過程約需10-15分鐘。
3. 術後觀察:完成抽針後,醫護人員會對傷口加壓止血,並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、感染等異常情況。大多數患者可在短暫休息後回家,無需住院。
三、骨髓抽針會痛嗎?
許多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「骨髓抽針會痛嗎?」事實上,疼痛感因人而異,但大多數人表示在局部麻醉下,疼痛感是可控的。
1. 疼痛程度因人而異:有些患者僅感到輕微不適,類似於打針的刺痛感;而少數人可能會覺得較為疼痛,尤其是在麻醉效果減退後。
2. 如何減輕疼痛:醫生通常會使用局部麻醉藥物,大幅降低抽針過程中的不適感。此外,保持放鬆心情、深呼吸也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。
四、骨髓抽針後的照護
術後照護是確保傷口順利恢復的關鍵。以下是幾個需要注意的重點:
1. 傷口護理:保持傷口清潔乾燥,避免碰水至少24小時。如果傷口有紗布覆蓋,應按照醫護人員的指示更換。
2. 休息與飲食:術後24小時內應避免劇烈運動,以免傷口出血。飲食上可多補充富含蛋白質和鐵質的食物,促進身體恢復。
3. 注意觀察:如果出現以下症狀,應立即就醫:
- 傷口持續出血或腫脹
- 發燒或寒顫
- 劇烈疼痛無法緩解
五、骨髓抽針報告解讀
骨髓抽針報告的結果通常需要由專業醫生解讀,但患者也可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:
1. 正常骨髓與異常骨髓的區別:正常骨髓中含有適量的造血細胞,而異常骨髓可能顯示細胞過多(如白血病)或過少(如再生不良性貧血)。
2. 如何與醫生討論報告結果:患者可以提前準備問題,例如:「我的骨髓功能是否正常?」「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?」這有助於更有效地與醫生溝通。
六、骨髓抽針常見迷思破解
關於骨髓抽針,坊間存在不少誤解,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的澄清:
迷思1:骨髓抽針會導致癱瘓?
事實上,骨髓抽針的風險極低,只要由專業醫生操作,幾乎不會傷及神經或脊髓。
迷思2:抽針後需要長期臥床?
大多數患者僅需短暫休息即可恢復日常活動,無需長期臥床。
總之,骨髓抽針是一項安全且重要的檢查,能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多種血液疾病。患者只需配合醫囑,無需過度擔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