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子宮頸糜爛?
子宮頸糜爛(又稱子宮頸靡爛或子宮糜爛)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現象,但實際上它並非真正的「糜爛」。醫學上更準確的名稱為「子宮頸外翻」,指的是子宮頸內部的柱狀上皮細胞外移到子宮頸外部的現象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荷爾蒙變化或生理性刺激所導致,並非疾病,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。
許多女性在聽到「糜爛」一詞時會感到恐慌,誤以為這是嚴重的疾病。事實上,子宮頸糜爛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治療,除非伴隨感染或其他症狀。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,約有30%的育齡女性在婦科檢查中會被診斷出子宮頸糜爛,但其中僅有少數需要進一步處理。
子宮頸糜爛的診斷通常透過婦科檢查或陰道鏡檢查確認。醫生會觀察子宮頸的外觀,若發現紅色區域(柱狀上皮),則可能診斷為子宮頸糜爛。重要的是,這種現象與子宮頸癌無直接關聯,但定期進行巴氏抹片檢查仍是必要的,以排除其他潛在問題。
造成子宮頸糜爛的常見原因
子宮頸糜爛的成因可分為生理性因素、感染性因素及其他外在因素。以下詳細說明各類原因:
生理性因素
- 荷爾蒙變化:青春期、懷孕或服用口服避孕藥時,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,可能導致子宮頸內部的柱狀上皮外翻。
- 懷孕:孕期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可能使子宮頸組織變得更脆弱,容易出現外翻現象。
感染性因素
- 細菌性陰道炎:陰道內菌群失衡可能引發炎症,進而刺激子宮頸。
- 滴蟲感染:這種性傳播感染會導致子宮頸發炎,增加糜爛風險。
- 其他性傳播疾病:如披衣菌、淋病等,若未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慢性子宮頸炎。
其他因素
- 性行為:頻繁或劇烈的性行為可能對子宮頸造成物理刺激。
- 子宮內避孕器 (IUD):部分女性在使用IUD後可能出現子宮頸反應性變化。
- 化學刺激物:如陰道沖洗液或某些殺精劑,可能破壞陰道環境。
子宮頸糜爛的症狀
多數子宮頸糜爛患者並無明顯症狀,往往是在例行婦科檢查中偶然發現。然而,部分女性可能出現以下不適:
- 性行為後出血:由於外翻的柱狀上皮較脆弱,可能在性行為後出現輕微出血。
- 異常陰道分泌物:分泌物可能增多,呈現黃色或帶有異味,尤其是合併感染時。
- 骨盆疼痛:較為少見,通常發生在合併嚴重感染的情況下。
根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統計,約有15-20%的子宮頸糜爛患者會出現上述症狀。若症狀持續或加劇,建議儘早就醫檢查,以排除其他婦科疾病。
診斷與治療
子宮頸糜爛的診斷主要透過以下方式:
- 巴氏抹片檢查:可檢測子宮頸細胞是否異常,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工具。
- 陰道鏡檢查:能放大觀察子宮頸表面,必要時可進行活組織檢查。
治療方法
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嚴重程度及是否合併感染:
- 觀察與追蹤:無症狀的輕微糜爛通常無需治療,只需定期追蹤。
- 藥物治療:若合併感染,醫生可能開立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。
- 物理治療:對於症狀嚴重或持續出血者,可考慮冷凍治療、電燒治療等。
預防子宮頸糜爛
雖然子宮頸糜爛無法完全預防,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風險:
- 安全性行為:使用保險套可減少性傳播感染風險。
- 定期婦科檢查: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查,包括巴氏抹片。
- 避免過度清潔:陰道具有自潔功能,過度沖洗可能破壞菌群平衡。
香港衛生署建議25-64歲有性經驗的女性每三年進行一次子宮頸篩查。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管理,子宮頸糜爛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。